農民曆
行事曆
區域整合下鰻魚產業發展的思維
本會殊榮
賀!本會於2010年榮獲日本廣告獎銀賞

▼請點選小圖瀏覽大圖
自訂頁面
展開 | 闔起

本會郭董事長於本(97)年11月17日上午10時,應邀前往屏東縣東港鎮參加由水試所辦理「97年度鰻魚放流暨種鰻資源保育宣傳」,該活動由水試所蘇副所長茂森主持,與會來賓有屏東縣曹縣長啟鴻、東港鎮鎮長憲昭、輸出公會黃理事長萬益、鰻聯社李理事主席華洋,本會塗常務監察人榮洲、輸出公會林理事振勝、鰻聯社洪監事主席宜朗及東港東新國中校長志宏帶領同學前來觀摩教學。

 

鰻魚(日本鰻)是台灣非常重要的養殖魚種,為我國外銷水產品的主力之一。近年來年產值達70億元左右。目前種苗來源全依靠天然採補,每年漁民在沿岸及河口區域捕撈鰻線,為部分沿岸漁民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此鰻線有『水中黃金』之稱。

 

 

近年來全球氣候或海洋環境變遷、人為因素如河川棲息地的破壞或濫補等,導致鰻線資源量的不穩定。為保障鰻魚產業的永續經營,如何增加鰻線資源實為當前重要的課題。鰻魚人工繁殖雖然國外有初步成功的報導,但技術尚未確立,其幼魚培育期相當長,且活存率極低,仍未達商業量產階段。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有鑑於此,乃利用鰻魚降海產卵之特性,自民國1976年起至今已陸續執行了37次的種鰻放流(計約3萬5仟公斤,7萬尾左右)。此長期的放流工作,對資源保育以普獲台、日養鰻業界之重視與肯定,實有助於台灣養鰻事業的穩定發展。

 

 

鰻魚的生活史相當複雜,目前尚未完全瞭解。近年來,根據台灣大學與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報告,日本鰻依其棲地可分為完全在海水水域生活的海水型鰻,長期在淡水成長的淡水型鰻,及棲息在河口或往來淡水與海水之間的河口型鰻。鰻魚經覓食、成長達一定的年齡及體型後,即下海產卵。目前在海中的洄游路線並不清楚,其子稚魚經約半年的浮游期,在海中攝食、成長與變態發育,其隨北赤道洋流及黑潮漂送,逐漸接近沿岸、河口區域,發育成鰻線。

 

 

為培育天然種鰻,本年度水試所分別在新竹新竹鳳山溪、苗栗縣後龍溪與屏東縣高屏溪、東港溪放流2-3尾/公斤的成鰻約1400尾。每尾成鰻體內植入微電子晶片,以便追蹤評估放流效果,而且為便於漁民游外觀即可輕易辨識放流鰻,每尾都再以剪尾鰭標識。此外,為培育鰻魚資源及生態調查,同時也在前述地點放流幼鰻(50-80尾/公斤)計7000尾。放流幼鰻除剪尾鰭標識外,也另做耳石螢光染色標識處理。這些標識都是為了追蹤瞭解鰻魚的生活習性、產卵洄游路徑等生態之謎。

 

 

相信如果有部分的放流鰻能夠成熟產卵並孵化幼苗,那麼活存下來的鰻線,將可增加鰻苗資源,近而維繫台灣養鰻事業的持續發展。資源保育的工作,需要靠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配合與關心。

搜尋
推廣活動
相關連結
資料下載